世界地理研究简介
《世界地理研究》(CN:31-1626/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世界地理研究》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这一主题,刊登有关全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同时刊登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杂志文章特色
(1)文题、作者姓名(一般不超过6人)、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和邮编、摘要、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对照。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需提供基金名称及编号(亦需中英文对照)、并提供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别、民族(汉族不写)、出生年、职称、学位以及联系人姓名、职称、电话、传真及E-mail地址。
(2)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不宜使用缩略词;摘要(中文)字数一般在300~500字间,内容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研究结果等;英文摘要字数在300~400个单词左右(对中文摘要内容进行扩展),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关键词的个数为3~8个。
(3)文中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文中外国人名、术语统一为英文,不宜采用中文译法。
(4)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编号,图题、表题应有中英文对照。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形式,内容以英文表述。
(5)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各称及编号。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世界政治与经济,城市与区域,产业与布局,文化与社会,世界政治与经济:地缘环境解析专题,文化与旅游,世界政治、经济与军事,资源与环境,南海政治经济地理,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跨境移民和族裔社区,城市与区域发展,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前沿,科技与创新,环境政治与政治生态学,会讯,旅游研究,中美科技竞争与合作,区域与国别地理,区域考察,世界地理教学,本刊特辑,理论探讨,周边安全,书评,会议,纪念文章,学科前沿,喜讯,书讯,热点观察,勘误信息
摘要: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起点和重点区域,将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优先发展区域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中国学者发表的近25年(1993~2017)与东盟及东盟十国相关的地理学相关文献,从中国地理学对东盟研究的关注度、研究领域特征、关注的热点国家以及从事该研究的队伍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地理学对东盟国家研究的现状。研究表明:(1)近5年来,中国地理学针对东盟的研究文献量明显增加,但占所有学科针对东盟研究文献量的比重较低。(2)中国地理学针对东盟的研究领域在CNKI和SCI/SSCI文献中区别较明显。在CNKI期刊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农业、城市、旅游、地缘经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在SCI/SSCI文献中,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健康地理、土地利用、城市等方面。(3)中国地理学最关注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三个国家,新加坡主要关注其城市和旅游等,泰国主要关注其旅游、土地利用和国际河流等,而越南主要关注南沙群岛和边境贸易等。(4)中国地理学从事东盟研究的机构较多,但发文量较为分散。发文机构虽说是以传统地理学研究所和高校为主,但没有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团队。
摘要:随着东亚各国经济地位的提升,经济利益关系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更趋显著,由劳动地域分工所引致的国家间贸易关系作为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内因,应该受到更多关注。本文主要基于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合成谬误”的形成机理以及对东亚地区“合成谬误”现状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东亚各国以相似的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对国家间关系的可能影响。研究显示,由于东亚各国大多由价值链低端嵌入产品内分工体系,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合成谬误”,这会使得东亚各国缺少经济合作的基础,并为外部力量影响东亚的国家间关系创造了条件。不过,东亚各国间的要素优势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合成谬误”很可能只是阶段性存在的现象,这就为构建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提供了契机。为此,作为东亚最大的经济体,我国有必要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扩大国内最终消费品市场,从而为减少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竞争、扩大互补合作的空间夯实基础。
摘要:缅甸自建国以来,以缅族为主体的中央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不断。数十年以来,少数民族武装一直是缅甸政府的难题,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以缅北冲突最为典型。缅北地区是“一带一路”向南亚、东南亚推进的关键之地,缅北长期的冲突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在缅推进,进而影响到“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本文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紧扣边界及其效应,梳理了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包括中断贸易通道,口岸经济发展低迷;破坏中缅友谊,投资风险增加;降低缅甸政局稳定性,合作意愿减少;域外大国加入缅甸,市场竞争加剧;引发他国消极响应,地区共建环境恶化。最后针对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机理,提出注重整体效果,避开动荡区域、加大缅北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一带一路”在缅北宣传、积极应对大国介入、突破边界效应,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等建议,以期推进“一带一路”向前发展,实现中缅互利共赢。
摘要:海湾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油气资源丰富,了解此地区综合投资环境成为我国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选取海湾八国2010年~2014年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及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因素37个因子,运用熵值法对海湾八国投资环境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之上,依据五年投资环境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海湾八国划分为优先、次优、谨慎投资环境区,并对三类投资区与投资环境相关的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解地区投资环境差异、明确投资优先序列、降低投资风险;加强能源产业及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协同改善海湾地区投资环境水平等建议。
摘要:伊朗位于亚洲东西交通要冲,交通区位和地缘优势显著。伊朗在铁路、公路、港口,以及跨国输气管道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融资问题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伊朗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和改造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中伊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体现了其为地区性大国的利益选择、战略布局和“第三方外交”的传统,中国应充分审视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和利益布局,了解工程市场机遇和风险,同时还应关注合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知己知彼,寻求多边战略价值和利益契合点,促进地区发展,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点评详情